Description
香囊是古代漢族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,象徵著男耕女織的古代農耕文化,是漢族文化中歷經千年仍然存在的遺產與再生。香囊以錦織製作,別稱錦囊、錦香袋、香包、香纓、佩幃及容嗅等,現今也被稱為荷包、耍貨子或絀絀。一般佩戴於腰間或肘後的腰帶上,有時也繫於床帳或車輦之上。由於香料多來自外國貢品,朝廷還將香囊作為賞賜之物,這一習俗在民間亦相當流行。
古詩中提到:“榴花角黎鬥時新,今日誰家酒不樽。堪笑江湖阻風客,卻隨蒿葉上珠門。”這首詩描繪了人們在端午佳節歡慶的各種習俗。端午節期間,除了吃粽子和插艾葉,人們還會給孩子們佩戴香囊,以增添節日的氛圍。
香囊在古代文化中承載了豐富的情感意味,尤其與男女情事密切相關。有一種說法認為,女子佩戴香囊象徵著她的歸屬感,因為在古代,贈送香囊常被用來表達愛慕之情。因此,香囊被視為定情之物,其傳遞情感的方式多種多樣,既含蓄又優美。
香囊的佩戴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。根據《禮記·內則》中的記載:“子事父母,左右佩用;……衿纓,以適父母舅姑。”這表明青年人在拜見父母長輩時,應佩戴“衿纓”即編織的香囊,以示敬意。由於香囊是隨身攜帶的物品,戀人之間經常會互贈香囊,作為表達情感的象徵。
許多香囊上都有魚的形象,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隱喻,寓意著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重視。因此,香囊不僅是一種裝飾品,更是情感的寄託和文化的象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