薰弄消息, 香塵記-聽月香藏錄

香塵記|聽月香藏錄・卷六 香業之殘照

清代以降的制度承續與香港的重生 遷海煙寂滅,香火續人間;沉脂雖斷脈,餘氣尚留灣。 一、遷界之劫與香業之殞 香港歷史上第一件重大事件,正是「遷界令」的實施。 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鄭勢力,於康熙元年(1662)頒令遷海,沿海居民須內徙五十里,範圍包括今日大部分香港地區。 遷海令下,居民被迫離鄉,村落廢棄,田園荒蕪,漁鹽之業盡毀,山川寂寥。康熙五年(1666),清廷更一度將新安縣併入東莞縣,象徵本區行政上幾近消失。 其後,廣東總督奏請復界,康熙八年(1669)朝廷允准,居民得以陸續返鄉;至康熙二十二年(1683),完全解除海禁。 遷界令的實施,對香港沿海諸業造成了幾近毀滅的衝擊。

Read more

香城博客, 香塵記-聽月香藏錄

香塵記|聽月香藏錄・卷五 中國香文化的再生與流變(明代篇)

煙火重燃,香塵再起;風過江南,氣滿華堂 一、重建與復興 明代是中國香文化在制度、技藝與社會層面上再度復興與擴展的時期。政治重建、民間繁榮與海上貿易交織,使香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與動態。朱元璋建國後,以「復興漢人文化」為治國核心。儒、釋、道三教雖地位各異,皆被納入官方文化體系。香事作為禮樂與宗教供養的重要組成,自然受到重視。 宮廷祭祀與朝儀典章中,香被明確規範與編制,重新確立其禮制地位。明初定都南京,後遷北京,政治與文化中心的轉移帶動南北香風互動。 二、宗教與制度 佛教、道教寺院在明代組織更為完備,香供制度與儀軌逐步制度化。寺院設有專職香供、定時焚香禮儀,香爐、香盒、灰床、香杖等器具在建築佈局中具有明確位置。 部分寺院並設香坊,自製香品供內外使用,使香成為宗教生活的核心媒介。

Read more

未分類, 香城博客, 香塵記-聽月香藏錄

香塵記|聽月香藏錄・卷四 元代香文化記錄斷層之因

元代香文化記錄斷層之因:制度更迭下的知識失傳與文化轉移 煙斷文軌,香火猶續。 一、知識失傳之根 元代雖承繼宋代香文化的制度與習尚,然於文獻記錄上卻顯得尤為零散,形成今日香事史研究上的重大斷層。此一現象與蒙古帝國的征服與統治格局密切相關,體現於多個層面。 首先,人口銳減與知識斷層是最根本的原因。蒙古南征北討導致大量漢人、士族與僧侶死亡或流離。作為香文化主要承載者的士人與宗教群體,失去制度與社會支持,使得原本依賴師徒傳承與文獻記錄的香譜、儀軌與審美知識陷入中斷,文化積累難以延續。 二、文獻斷層與宗教體系瓦解 其次,文獻與寺院的焚毀進一步削弱香文化的資料基礎。南宋滅亡後,許多典籍散佚,寺觀被毀,香方、香譜與儀軌多失傳。元代的文化重心北移,士人文風衰退,漢文化的香事系統由精緻轉為散佚。 同時期,佛教雖仍為國教之一,但受蒙元政權宗教政策之影響,寺院多受管制。佛事活動傾向形式化,焚香亦從個人修持與文人生活中退位,成為禮儀的一部分。香因此失去創造與審美的延續,成為一種被制度化的象徵性行為。

Read more

香城博客, 香塵記-聽月香藏錄

香塵記|聽月香藏錄・卷三 香與風骨

宋代以降的文人香事與雅集傳統 香入詩心,風骨自清。 《香十德》曰:感格鬼神、清淨心身、能除汙穢、能覺睡眠、靜中成友、塵裏偸閒 、多而不厭、寡而為足、久藏不朽、常用無障。 十德之旨,既為修持之規,亦為心性之譜。宋代正是在此「德香合一」的精神下,使香文化完成由宗教儀式向文人心性的轉化。 一、文人香事的興起與內化 宋代是中國香文化由宗教走向文人化、由儀式進入日常的關鍵時期。隨著書院制度成熟、士人階層興起,焚香成為修身與審美的象徵。宋人以焚香為伴,品茶、論畫、賦詩,形成「香、茶、畫、詩」四雅並舉的文人生活方式。

Read more

香城博客, 香塵記-聽月香藏錄

香塵記|聽月香藏錄・卷二 香與佛影

隋唐之際的制度傳承與文化交匯 「香起佛國,煙繞人心。」 一、東傳之路與香的啟航 隋唐之際,佛教自天竺、犍陀羅經絲綢之路東傳入中土。隨之而來的,除了經典與造像,亦有香材、香方與焚香儀式。香,成為佛法東漸的無形使者。 史載,隋文帝開皇年間(581‒604),宮廷設有香署,專掌進奉與調製香品。 唐代更於內廷設「香藥局」,兼理御用香料、藥香與佛事供香,制度之完備,為古今所罕見。

Read more

香城博客, 香塵記-聽月香藏錄

香塵記|聽月香藏錄・卷一 中國香文化的起源與前史

「煙自草木起,香隨天地行。」 中國香文化之源,遠可上溯至史前時期的火與氣之崇拜。人類在掌握火的同時,也發現焚燒植物能散發特殊氣味,既能驅蟲除穢,又能引發心靈安寧。這一經驗逐漸內化為儀式與精神層面的行為,為後世香文化奠定基礎。 一、火與氣的原初信仰 早在新石器時代晩期,中原地區的先民便已懂得以焚香草或樹脂作為祭祀儀禮的一部分。考古發現如河姆渡文化的灰燼層與陶爐遺址,顯示早期人類已嘗試以植物焚燒達致「祛穢、通靈」之效。此時的香尚屬自然之氣,未形成專門的香料體系。 隨著宗教意識的萌芽,「煙」的象徵意義日益增強。《山海經》所記「木之香者,焚之可以祛疫」,《楚辭・招魂》亦言「蘭膏明燭,華香滿室」,皆為早期焚香意象的文獻證據。此時香的用途,既具實用性(除臭、防疫),亦帶有精神性(通神、迎魂)。 二、香與禮制的形成(夏商周) 夏商周三代,香文化進入制度化階段。甲骨文與青銅器銘文中屢見「燎」「歆」 「饗」等字,反映祭祀儀式中「焚燎以達天」的觀念。香之為「氣」者,被視為人神之間的橋䖻,能「以氣通天,以香致神」。

Read more

香城博客, 香塵記-聽月香藏錄

香塵記|聽月香藏錄  序言        

「香塵」,象徵著香氣與歲月交織後的細微記憶,如塵如煙,歷歷不滅。香,是人與天地、古今、靈性對話的媒介,一縷細煙,穿越朝代與語言,承載著祭祀、療癒、淨化與美感的多重層次。 香,可見可聽可聞卻觸不到。既是一縷可觀的煙痕、一曲可聽的寂音、一縷可嗅的記憶,亦是一種介於有與無、形與空之間的靈感體驗。正因為不可觸,香才引人內觀,使人凝神靜思,將心念寄托於無形中。 這部《香塵記|聽月香藏錄》,不僅是製香之術的筆記,更是香學智慧的傳承之書,是一位製香者「聽月」在歲月長河中所記錄的聞香經驗、見聞軼事、技藝秘訣與香文化掌故。每頁筆墨,皆試圖捕捉那一抹稍縱即逝的香氣,讓它停駐於文字之中,如月映香塵,清明靜謐。序 在這裡,你將看見香材如何從山林走入心靈,技藝如何由實作轉化為哲思,信仰如何藉由一爐清香與對話。這不僅是製香手札,更是香的生命誌,一部藏於塵中的清香之書。願讀此書者,皆能尋得屬於自己的香氣記憶,在煙霧繚繞間,與古人共聞一香,與萬物共修一念。   👤 作者:聽月(製香師)            /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