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城博客, 香塵記-聽月香藏錄

香塵記|聽月香藏錄・卷三 香與風骨

宋代以降的文人香事與雅集傳統

香入詩心,風骨自清。

《香十德》曰:感格鬼神、清淨心身、能除汙穢、能覺睡眠、靜中成友、塵裏偸閒

、多而不厭、寡而為足、久藏不朽、常用無障。

十德之旨,既為修持之規,亦為心性之譜。宋代正是在此「德香合一」的精神下,使香文化完成由宗教儀式向文人心性的轉化。

一、文人香事的興起與內化

宋代是中國香文化由宗教走向文人化、由儀式進入日常的關鍵時期。隨著書院制度成熟、士人階層興起,焚香成為修身與審美的象徵。宋人以焚香為伴,品茶、論畫、賦詩,形成「香、茶、畫、詩」四雅並舉的文人生活方式。

二、書齋香與雅集文化

宋代書齋中常設香具。香案上置博山爐、灰床與篆模,成為文人冥思、靜坐與讀書的伴侶。焚香不僅營造氣韻,亦成為計時的方式̶̶「香路」或「香刻」因而誕生。每一炷香的燃盡,象徵時間的流逝與心境的專注

三、香藝與合香之道

宋人推崇「合香」之藝,重在氣之調和與陰陽之平衡。《太平御覽》記載,士大夫自製香方,並以香方交流為雅事。著名的「沈香」「龍腦」「檀香」「蘇合」等皆被用於文人自調香中,香方記於香譜,如《宣和香譜》即為宋徽宗親編之書。

四、香與詩畫之融合

宋代文人多以香入詩,或以香比德、比情。蘇軾、黃庭堅皆有題香詩,以香氣寄託胸臆,寓意清遠。香不僅是物質,更是心靈的象徵。同時,香在繪畫中亦頻繁出現。文人畫多描香爐、香煙、香案,以示清修與靜思之境

五、香之禮樂化與文化傳承

宋代以降,香被納入禮制與雅樂之中。祭祀、婚禮、文會皆設焚香儀節。文人以香會友,士族以香相贈,香逐漸成為情感與社交的媒介。此後的元明清三

代,皆承宋制而增繁其儀,形成了「香文化的制度化」傳統。

結語

宋之香,不僅是嗅覺之美,更是人格與精神的象徵。它融詩書畫於一體,化禮為心、化煙為道。當香火一縷起,風骨與心性並立,成為東亞文化中最悠遠的清香。而千年之後,當人間煙火再起,若有心者靜坐聞香,仍可於那縷幽氣之中,尋見宋人未盡之夢。